曹丕和曹叡父子早逝,成为了后世众多历史人物心中的遗憾。许多人认为,如果当年曹丕和曹叡能够再多活几年,也许就不会发生司马懿的兵变,魏国的局面也许会截然不同。然而,历史从未给予“假如”的空间,我们只能从已知的历史中反思。
226年,曹丕因突如其来的重病急速恶化,命悬一线。此时,他召集了所有得力的辅臣到宫中,安排自己的后事。曹丕清楚自己时日无多,内心充满不甘。他深知命运无法逆转,便仰天长叹,最后叮嘱道:“你们要全力辅佐我的幼子曹叡,就像当年辅佐我一样。”说完,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。曹丕的早逝,固然令人惋惜,但也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密切相关。
《三国志》对曹丕的评价相对客观,称他天资聪慧,但气度却有限,无法与历史上的那些真正的明君相比。唐朝史官刘知己对曹丕的评价则更加苛刻,他以四个成语概括曹丕的形象:“临戎不武,为国好奢,忍害贤良,疏忌骨肉。”这些负面的评价几乎没有一处褒扬。甚至连乾隆帝也评价他说“薄待骨肉,实少恩”。当然,刘知己的评论也有些偏激,但曹丕确实有着心胸狭隘的一面。
展开剩余78%在三国时代,曹丕绝对是一个冷酷且寡恩的皇帝,毫无疑问,他是这类皇帝的代表之一。尽管他凭借才华建立了魏国,也能跻身“三曹”之列,但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,曹丕继承了父亲曹操的残忍,也有着多疑、报复心强的个性。在朝堂之上,他经常依靠自己的手段打压那些他认为威胁的人。
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曹洪。作为曹操的宗亲和得力部下,曹洪一度是曹家阵营中的重要人物。年轻时,曹丕曾因为拮据向曹洪借款,但被拒绝了。曹洪一向以吝啬著称,不仅对曹丕如此,对其他人也不例外。因此,曹丕并未因此怀恨在心,直到他登基为帝后,才决定借曹洪的门客违法一事,将其捉拿入狱。曹丕本可以对曹洪宽容一待,然而他仍然选择了极端的手段,并且未听劝告,最终决定将其处死。幸亏卞太后为曹洪求情,最终曹丕在母亲的恳求下放过了他性命,但却剥夺了他的权力,将其贬为庶人。这一行为,令不少朝臣心生不满,曹洪虽然有所缺点,但毕竟是曹家的一员,也是曹操的一员旧将,曹丕的做法显得过于残忍。
曹丕并不只是在曹洪身上显示出冷酷,他对待其他功臣也没有多少宽容。比如张绣的反叛导致曹操失去了最爱的长子曹昂。虽然曹操自己也有责任,但张绣依然得到了曹操的宽容和接纳。然而,曹丕在父亲去世后,对张绣的态度大为转变。他不仅羞辱张绣,还多次提及曹昂之死,令张绣忍无可忍,最终选择自尽。曹丕的这种做法让人看出他的虚伪与心胸狭窄。
同样,曹丕对待忠臣于禁也极为冷酷。孙权将于禁送还后,于禁已是两鬓斑白,曹丕原本安慰过他,但在曹丕命人刻上墙壁,画上关羽战胜庞德、于禁投降的壁画时,于禁心中充满羞愧和愤怒,最终在忧愤中病死。曹丕对此毫不留情,仍然给了他一个“厉侯”的谥号,这让人不禁感到曹丕冷血无情。
此外,夏侯尚的悲剧也和曹丕有关。夏侯尚是曹操的重要部将,战功赫赫,然而在曹丕即位后,他却因宠爱小妾的问题被杀。曹丕的决定,令夏侯尚痛心疾首,不久后因悲痛过度而死。曹丕即使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曹植,也极其苛刻,从未给予宽容,甚至剥夺了曹植参与朝政的机会。
曹丕的性格扭曲,直接影响了曹叡的性格发展。曹叡继位后,由于母亲甄氏被曹丕所害,使得曹叡心情压抑,性格扭曲,这一切源于曹丕的冷酷与多疑。
曹丕的早逝,也许与他长期服用五石散密切相关。五石散在当时被视为延年益寿的神药,然而它其实是一种毒药,许多魏晋时期的官员都因服用五石散而早亡。曹丕在黄初三年服用了整整二十三斤石胆,最终他在四十岁便去世,显然这与他长期服用的毒药有直接关系。
在父亲曹操的眼中,曹丕和曹植都是值得重视的继承人。曹操对曹丕的宠爱,源自他对曹丕年轻时的认可,认为曹丕有自己的影子。对于曹植,曹操则更多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。曹操知道,曹丕继承了他的一些残忍性格,且多疑心狠,因此在临终时,他特别交代曹丕要照顾好年幼的弟弟。然而,曹丕不仅压制了曹植,还对曹彰无情,最终致使曹彰死于非命。
曹丕的矛盾性格,使得他身边的人时常处于压迫之下。他不仅冷酷寡恩,但对于郭女王等无亲无故之人,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宠爱与厚待。曹丕的早逝,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他自身内心的痛苦与矛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-配资官方网站-配资炒股技巧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