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晋南北朝人物志(九)- 司马炽
晋朝是一个充满宿命感的朝代。它推翻了曹魏的方式,几乎是如出一辙,又同样被推翻;它的第二任和倒数第二任皇帝都表现得极为愚昧,几乎难以胜任国事;尤其是西晋的最后两位皇帝,谥号与悲剧紧密相连。这种“宿命”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的失败上,还表现出他们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。西晋最后两位皇帝的谥号,连起来恰好组成了愚昧且哀伤的“愍怀太子”。这一名称虽然带有悲悯色彩,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深重矛盾。
在古代中国的谥法中,“愍”和“怀”都是带有哀悼与悔恼含义的词汇,表现了对死者的同情与对其遭遇的哀伤。司马遹死得冤屈,因此被谥为“愍怀”,这种名号标志着他短暂生命中的不公与不幸。相比之下,司马炽和他的叔叔司马邺的命运虽然也不尽人意,但至少他们的死并不那么悲惨。
展开剩余78%公元307年,八王之乱逐渐接近尾声,大权逐渐掌握在东海王司马越手中。司马越和晋朝皇室的血缘关系早已疏远——他的祖父与司马衷的曾祖父司马懿是异母兄弟,这种血缘隔阂让司马越对皇族并无太多感情。于是,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之后,司马越决定不让司马衷继续担任傀儡皇帝,而是直接将其毒死。但要填补皇帝的空缺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虽然司马越可能想亲自上位,但他深知这会引起朝廷和民众的强烈反对,尤其是司马炎的子嗣仍在世,豫章王司马炽作为皇太弟更具合法性。于是,司马越转而扶持司马炽继位。
次年,司马炽即位,选择了“永嘉”作为年号,这一决策后来的历史评价并不高,甚至与“靖康”年号一样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年号之一。尽管如此,司马炽并非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帝王。他出生时,建康城已经陷落,他的父亲早逝,成为孤儿,然而他从不争宠,性格内敛,避免了卷入八王之乱的混乱。在乱世中,他靠着谨慎和忠诚生存了下来,幸运地被推上了皇位。
不过,幸运这一词的使用,并不代表司马炽的政权安稳。尽管他成功继位,但那时的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,外敌环伺,百姓疾苦。无论他是否愿意,继位的责任和压力都逼迫着他。公元311年,匈奴汉族入侵,西晋的政权濒临崩溃。刘琨等忠臣为国家尽力,但形势已经无可挽回。最终,司马炽的政权未能撑过五年,尽管他努力平衡各方利益,控制内政,但却无力阻挡大规模的灾难。
特别是在西晋的末年,司马炽除了依靠刘琨等为数不多的忠诚臣子外,其他将领和宫廷内的官员要么懦弱,要么无法胜任。匈奴汉族的进攻愈加猛烈,甚至西南的氐族人和华北的盗匪也趁机发动叛乱。最严重的是,尽管司马炽努力守卫洛阳,但依然无法阻止其沦陷。历史记载中,洛阳陷落前的景象极为悲惨,百姓流离失所,朝廷官员纷纷逃亡。司马炽在逃难时甚至遭遇了盗贼的拦截,最终没能顺利逃出。
当洛阳终于沦陷,晋朝的灭亡几乎无可避免。此次事件被称为“永嘉之乱”,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耻辱和悲情的篇章之一。洛阳沦陷后,成千上万的民众死于非命,晋朝朝廷的高官也几乎悉数殒命。司马炽虽生死未卜,但他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覆灭。而他自己,也未能活得长久,最终在匈奴前赵皇帝刘曜的屠戮下死去。
刘曜与司马炽有着一定的交情,曾在洛阳时有过接触,但这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。刘曜虽未直接杀害司马炽,但最终却决定将其戏弄一番,强迫司马炽在宴会上充当侍者。晋朝的老臣看到这一幕,纷纷流下眼泪,痛心疾首。刘曜愤怒之下,立即处死了这些哭泣的晋臣,接着在夜里毒死了司马炽。
司马炽的死标志着西晋的正式终结。然而,西晋的覆灭并未马上带来整个晋朝王朝的结束。尽管司马炽死后,晋朝的气数已尽,但这一切的彻底结束还需等待几年的时间,直至汉族的长安再度沦陷,才宣告西晋的彻底灭亡。
这一切的悲剧和屈辱,永远留在人们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-配资官方网站-配资炒股技巧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