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见过最“不讲江湖规矩”的接班人吗?别人还在客客气气打招呼,他已经抡起斧子开始砍树了。
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带着他的团队强势入驻,第一步就把永辉原有的采购体系“连锅端”,让无数老员工一脸懵逼:
这不是来投资的,是来打仗的吧?
事情要从两个“看起来很佛系”的兄弟说起。
张轩松、张轩宁,这对缔造了永辉超市辉煌时代的兄弟俩,在2025年春天,突然之间选择“放手”。
他们是被逼的?不,他们是主动“出让”,甚至被曝出改革风暴最激烈的时候,俩人正在跟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,一起在大漠里徒步!
有人说,这是高明的“放权术”:自己不好动刀,就请个外人来动。
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甄嬛传?后宫妃子之间不好下手,就请皇上宠幸的新人进来“清场”。
而这个新人,叶国富,手段确实也够“刚”。叶国富入驻永辉,不是因为有钱烧慌了。
他也是压力山大。名创优品当时业绩下滑严重,而叶国富几乎砸光了名创账面上的62.7亿现金,一口气吃下永辉29.4%股份。
账上钱几乎花到见底,堪称“赌命式”出手。要知道,哪怕当年雷军干小米,也没这么大手笔一把梭。
这场收购怎么看都不像“投资”,更像“参战”。
你以为他会慢慢接管?不,名创团队上来就宣布:调改店、关门店、砍供应链。最狠的时候,一天内,采购负责人黄林的位子就被佘咸平空降取代。
黄林可是跟了永辉20多年的元老,是从地方打到全国化的功臣。这下好了,连桌椅都没暖热,新官上任就“开锅”。
在商战里,这种操作,叫“人事先行”,意思就是我先动掉你的人,后面改革就好推了。
只是对于还活在“家族企业温情脉脉”里的永辉员工来说,这刀未免砍得太直白了点。
名创团队提出了一个看上去很合理的概念:裸价直采、去中间商、提高毛利率。这听起来确实高级,也符合现代零售趋势。
但问题是,名创卖的主要是自有品牌,产品定价和毛利率自己能控制。可永辉超市是“品牌混战”,商品不是自己做的,还得靠厂家出货、品牌配合。
于是名创的人一来就要求:“毛利率必须60%!”供应商一听:你是来搞笑的吗?我还有广告费、营销费、渠道费呢,全砍掉我喝西北风去?
就这样,谈崩了不少合作商,甚至有采购群直接上午吵架、下午退群。曾经一呼百应的采购大佬,忽然被按在地上“自我反省”,供应链团队人人自危。
就连曾经被捧为“改革楷模”的调改门店,也开始出现问题。
名创团队模仿胖东来的模式,调改出几十家店,前期销售暴涨,个别门店甚至增长6倍,单店月赚60多万,看着像是“秒变胖东来”。
但熟悉零售的都知道,开业前三个月的火爆不能说明问题,关键是半年后的复购率、稳定坪效。
就像婚礼上秀恩爱不等于婚后能过日子。名创派人做调改,却忘了永辉不是名创——
不是每家店都能砍掉中间商重建供应链,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消费者愿意为“网红黄瓜”多付三块钱。
如果你问谁最惨?答案毫无疑问:员工。
永辉本来就每1~2年就改一次架构,这次名创来,直接掀了桌子。一个叫健坤的老员工,被调岗又不给岗位,被要求培训但内容跟岗位无关。
拒绝调岗?不好意思,考勤权限给你关了。最后还说是你“不配合公司发展”。
这不是调岗,是明摆着逼你走。是那种“你走不走不重要,反正我们在你心里撒完盐还要抹点芥末”的做法。
类似的遭遇,不止一个健坤。
这让人想起了苏宁电器在当年转型电商时的惨状:一边说“要向未来进发”,一边把老员工扫地出门,结果电商没做起来,老本也丢了。
有人说,张轩松、张轩宁兄弟真的老了,看破红尘,不管事了。但你要信,就输了。
张轩宁投反对票,反对新任CEO李松峰入职;张轩松跑去中国超市峰会讲“回归真诚”;两人跟于东来玩徒步,明显是:我们不插手,但态度有的。
说白了,这是典型的“放手不放心”。让叶国富唱主角,自己在幕后敲锣打鼓。如果成了,那就说“我们识人有方”;如果败了,那就“哎,他不听我们劝”。
聪明人的剧本,从来都写好了“正反两结局”。
放眼整个零售圈,还有不少“命运对照组”。
比如:胖东来于东来,靠极致服务和员工幸福感走出一条“佛系不佛”的路,薪资、假期、福利全拉满;
山姆会员店走的是高端路线,单品打爆、毛利透明,靠极高复购率赢得口碑。
但这些成功者,无一不是长期主义+对人性的理解。叶国富目前做的,是短期重拳+快速调整。
如果他能在动荡之后稳住局面,确实有机会“再造一个名创版永辉”。但如果改革只停留在PPT和断货里,那很可能又是一个“超级物种2.0”。
从兄弟联手的辉煌,到逐步隐退的权力转移,从员工悲喜交加的岗位变化,到名创优品“复刻胖东来”的试验田,永辉超市正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。
只是这条路,是改命,还是“丢命”,只有时间知道。
叶国富这把63亿的筹码,赌的是一家传统超市的第二次生命。也许他自己也没底。
但改革本就是一场未知的战斗,只有闯过了最黑的夜,才知道能不能看到天亮。
倍悦网-配资官方网站-配资炒股技巧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